您的位置首页 >经典说说 >

123句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名句精选文案

导读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朗诵 (1)、德国亚马逊读者NikiHoliday茨威格的这部传记超越了他以往的所有传记作品。——弗洛伊德 (2)、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6?艾柯曾在...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朗诵

(1)、德国亚马逊读者NikiHoliday茨威格的这部传记超越了他以往的所有传记作品。——弗洛伊德

(2)、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6?艾柯曾在其演讲《书的未来》中指出,“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事实上,尽管新技术设备层出不穷,但旧东西并未因此全然消亡,汽车跑得比自行车快,但并没有让自行车销声匿迹。而在文化史上,也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这样的事例,当然,新发明总让旧的发生深刻的改变。”

(3)、但隐藏在我内心的一种本能使我觉得他们的发问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一切桥梁都已拆毁。连我自己今天也不得不对我们当年竟会把如此繁多庞杂的内容压缩在一代人生活的短促时间之内而感到惊异,尤其是当我把那种生活—诚然,是一种遭到损害和极其难堪的生活—和我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作比较时,更是如此。

(4)、稻读公社目前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等媒体平台,期待您的关注。

(5)、图书出版丨实体书店 | 装帧设计 | 读书活动

(6)、战后的德国既没有得到有效的削弱,也没有得到抚慰。纳粹主义开始德国盛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驱逐和屠杀犹太人。茨威格像罪犯似的逃离了他的祖国,“我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不过是作为一个陌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朋友,就连我心中选择的故乡欧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残杀之后,在我心中也已消失了。”茨威格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悲哉!

(7)、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8)、这或许也能印证到关于书的另一个话题——书店上。虽然近些年出现了大批传统书店的“关门潮”,但同时,各具特色的独立书店却正大张旗鼓地进入市场,如果说传统书店卖的是阅读内容,独立书店卖的则是“氛围”。以在台北起家、广受读书人追捧的诚品书店为例,除了卖书,它还衍生出了咖啡厅、餐厅、画廊、电影院等多元业务,满足了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的多种需求。而氛围式阅读之所以能够形成越来越普及的趋势,究其原因依然是人们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9)、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西街雍和宫壹中心B座1层

(10)、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

(11)、难民出身的“零号”小孩在酒店当礼宾员,被一位堪称是完美旧绅士的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看中并进行培训。

(12)、1924年至1933年,从通货膨胀结束到希特勒摄政,欧洲人得到了平安无事的短暂安全。巴黎、维也纳、柏林、纽约、罗马,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这一时期,茨威格的创作达到巅峰,先后创作了《三大师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忒耳西忒斯》、《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传世之作。1928年茨威格还应邀到莫斯科参加纪念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结识了高尔基。

(13)、这样的大环境无疑是文艺青年成长的优渥土壤,上学期间茨威格在班上被一群如他一般激情澎湃的文艺青年环绕着,当老师老生常谈讲着席勒的《论质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时,他们在桌子下面偷看尼采和斯特林堡。回忆起这段时光,茨威格不无骄傲地说这两个名字还是老师那些迂夫子没有听说过的。他的这段回忆让我非常激动,上学的少年心理活动大抵是类似的,想起初中时,班上也是一群追求文艺的少年,当老师在上面讲亦舒《致橡树》时,我们也会不无骄傲地以读尼采,佛洛依德,和村上村树为荣。我们疯狂地想走到深奥的最里面来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故意互相朗读疯子般的言论来抵御应试教育的秩序。记得初中时最好的一个朋友最喜欢跟我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尼采,我是太阳。然后我们都会哈哈大笑。那时其实也没好好读《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但是好像就已经把尼采刻入灵魂了。当我们写悲伤的诗时,长辈会认为这些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当一个少年,手无寸铁,无经济来源,依附于长辈,不得不服从学校的秩序时,他/她不可能不是真实痛苦的,而这时语言是唯一的自由和铠甲。

(14)、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只要挺过开头,你会发现中间也难,最后更难。

(15)、而古斯塔夫先生则是“贵族欧洲”的化身,是已经消亡的古典欧洲的缩影。

(16)、面对这种不断的彼此沟通和介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保险地方了。没有一块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可以用钱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17)、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只是她合群的人没有你而已。

(18)、《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19)、由世纪文景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6?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自2006年在国内出版以来,已经从畅销书成为长销书。

(20)、全书分四个部分,茨威格记忆中他的成长时期,也就是一战前的欧洲社会,一战时期欧洲的变化,介于一站和二战之间的暂时和平二十年,二战来临。我将分别用四篇短文highlight出这四个部分中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谈的点,当作读书笔记,重温茨威格所在的那个疯狂的变革时代。

2、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名句

(1)、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我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

(2)、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子前立定了。

(3)、   只是这一次开始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为终于明白世界并不会像自己天真以为的那样。

(4)、聊到女性心理,落叶推荐大家看《醒来的女性》,并从《昨日的世界》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着手来分析茨威格,更好的读懂茨威格,她说,从茨威格的朋友圈可懂得他为何能写出这么棒的小说。

(5)、在从我开始长出胡须到胡须开始灰白这样短短的时间跨度之内,亦即半个世纪之内所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而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觉得:变迁未免太多了一点!

(6)、退了将近一千年的同一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人类由于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的未曾预料到的成就而使自己大大进步,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取得的业绩,且看:用飞机征服了太空,地面上的话可以在同一秒钟之内传遍全球,从而克服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原子的裂变战胜了最险恶的潜伏疾病,这些昨天还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7)、《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晚年回忆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人类群星闪耀时》可能更加熟悉。《昨日的世界》没有太多文法的修饰或者情节的铺陈,是一本平铺直述的内心独白。读它的感觉就像一位可爱的老朋友坐在我面前,激动地跟我说“哇,你知道吗,那天我见到了罗曼.罗兰,他真的太cool了,是欧洲最后的道德良知。他为了自由,为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敢于与整个世界作对。我要向他一样。”或声泪俱下地跟我哭诉:“完蛋了,全完了。欧洲正由于自己的癫狂而走向死亡。“他就真挚地缓缓道来,告诉我关于一战二战,关于诗歌,关于希望与绝望的一切。或许是希望我作为一个读者能继续他的思考,在这个他无法继续活下去的世界里继续说他想说的话。

(8)、总之,在我们之前,作为整体的人类,既没有露出过像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恶魔般的狰狞面目,也没有建树过那种好像是神明创造的业绩。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又富有戏剧性的生活作见证,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而且是迫不得已的见证人—我再重复一遍。

(9)、而我们今天六十岁的这一代人和比我们略微年长一些的一代人,什么事情没有见过什么事情没有遭受过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凡是能想象得出的一切灾难,我们都从头至尾一一饱尝过(而且还没有尝尽)。

(10)、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11)、   从他长出胡须到胡须花白这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他最大限度地忍受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落到一个世纪、一个国家、一个个人的一切。

(12)、                                                                                                             -《昨日的世界》

(13)、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14)、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没人会在意丑的人能够活多久。

(15)、对文学的狂热成为茨威格对体育的无动于衷的一个很好的借口,他把不再去滑冰,在十八岁时仍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不会开车,在1941年写这本书时他还称分不清棒球与美式足球之间的区别,这一切都归结于对文学的热爱。同时还不知道哪里找来一个伊朗国王的小故事,说某次有人想动员他去看赛马,他说“为什么呢?我本来就知道,一匹马比另一匹马跑得快。哪个更快,对我来说无所谓。”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对体育我从小也抱有同样态度,并也将体育的弱势归结为对文学的热爱。篮球由于喜欢看《灌篮高手》略练过一点,但对足球真的完全不能理解,可能是因为没有好好看过《足球小子》。感觉足球就是一群人盯着一个小球抢来抢去为了最终一射,还有个浅薄的看法,感觉男性普遍对把球状物投到某个洞里有着令我无法理解的热爱,似乎像是某种隐喻。总之,在缺乏对体育运动这一人类重要活动的理解和追求上,茨威格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也顺带帮我们这种文学爱好者找了借口。他甚至说”一个人肌肉训练上错过的机会,还可以在后来的岁月中补上,而精神上的提升,内在灵魂上的捕捉力量,只能在那些决定性的年月里成形-一个早早地学会让自己灵魂充分扩展的人,以后才能讲整个世界收入灵魂当中。“不禁要感叹文人的自夸能力。不仅为自己不要运动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还要夸一下自己比热爱运动的人更有机会将世界收入灵魂中,要为他点一个大大的赞。我想说肌肉训练也要趁早,精神上即使再老提升也不晚。

(16)、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

(17)、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18)、战后的欧洲通货膨胀日益加剧。“一个鸡蛋在奥地利的价钱,相当于过去一辆豪华汽车,后来在德国竟高达40亿马克,几乎相当于过去柏林全部房屋的地皮价。早上有5万马克买一张报纸,晚上就要用10万马克。买一根鞋带用的钱,在过去可以买一双鞋子,不,可以买一间有2000双鞋子的豪华鞋店。修一扇打碎的玻璃窗比过去买一栋楼的价格还高。一本儿书的价格比以前一家拥有数百台机器的印刷厂还要贵。用100美元可以买到一幢七层的高楼。”这个时期,茨威格隐居在萨尔茨堡坚持创作,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19)、曾当过罗丹的秘书并写过《罗丹论》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写过这样的话:“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是什么把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造就得如此伟大:他是一位完全倾其全力,投入他的雕刻工具的低微而硬固的存在之中而毫无其他向往的劳动者。”“他那难以名状的精神集中处处都对他有好处。”(《奥古斯特·罗丹》,见于《里尔克散文选》)茨威格在这里要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但说得更亲切。

(20)、茨威格在1941年写出以下这段话,2021年的我读来觉得这段话完美总结了今天世界的痛点。

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摘录

(1)、叶老师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提出一直困惑她的问题。这个女人为何会这样做?为何她不向男人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她特自尊的缘故?稻友们听后,纷纷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进行了解答。

(2)、少年时茨威格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在文中茨威格评价其父亲为低调,不爱抛头露面,谨慎,极为克制,绝不贪婪。描述的有点中国传统意义上“圣人”那个意思了。歌德曾说“在人头攒动的争先恐后中,勋章和头衔可以抵挡某些伤害。”不需靠勋章和头衔来抵抗世界恶意的人一定是有其内心深处更强大的东西作为防护。茨威格无疑为父亲这种特质感到自豪。他写道:“正是拜他所赐,我才能感觉到唯一比较可靠的财富:那种内心自由的感觉。”读到这句我心头一震,这不是外公给我的感觉吗。所有财富中最可靠的是内在的自由感,不是今天所说可以dowhateveryouwant的自由,而是内心可以不受勋章,头衔,外在财富,powerplay而去思考的自由,内心充实的坚定感。没有什么能像它一样给你自由的同时给你安全感。

(3)、这么年轻的读者,是否真能读懂波拉尼奥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来在少年人的眼中,这些文坛巨星也自有其独特的光芒。

(4)、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先辈那样置身于局外;由于同时性的新机制,我们始终和时代休戚相关。如果炸弹在上海摧毁房屋,在受伤的人尚未被抬出他们的房屋以前,我们在欧洲的自己房间里就已经知道了。发生在一千海里以外大洋那边的事,很快就会印成图片展现在我们面前,犹如亲临其境。

(5)、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即便是年龄极小和最无足轻重的人,在他心灵深处都曾被我们欧洲大地上几乎无休止的火山般的震撼所激荡过;而我自己知道,在这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象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地震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

(6)、每当我在谈话中向年轻的朋友讲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事情时,我从他们突兀的问题中发现,有多少事对我来说还是不言而喻的现实,而对他们来说却已成为历史或者不可思议。

(7)、1919年,第一次战争结束签订《凡尔赛和约》,影响了世界的进程。法国、英国、美国各怀鬼胎,德国战败被要求巨额赔款,直接导致纳粹d的兴起,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重磅炸弹。同时,由于无视中国利益,也诱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8)、总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是蓬勃发展,思想开放,每个领域都有新鲜事物在酝酿着的。一般在这种大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是政治上的改变。茨威格后来也突然意识到那些几十年来保持沉默和乖顺的自由市民阶层突然开始不那么安分守己了。社会主义d在奥地利的兴起,工人们要让人们看到他们的力量,提出口号并要求设5月1号为劳动节。19世纪的最后十年,政治的急风骤雨打破了茨威格习惯的舒适的生活。新世纪想要一个新的秩序。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何看上去一切美好的社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第一次世界战。任何的欣欣向荣,进步与发展必然都是分布不均的,思想的解放一定会让没能得到发展好处的人产生不满。茨威格作为犹太纺织厂生意家族出身,他得到的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升华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的情绪,所见都是美好,之后他也意识到当时奥地利错误地命名了“普遍”选举权只是给了有钱人。“普遍”的美好并不是普遍的,依然是有局限的甚至是某种特权的。想想看19世纪的奥地利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到1920年女性才可以提出离婚,那时咖啡馆的自由思想交流场所肯定也鲜有女性参与。那时所谓的先进某些程度依然是守旧落后的。也可以想象我们今天的很多“先进”思想在未来看依然是守旧落后的。同时,今天的“先进”思想与现实差距也很大,思想的落实往往诸多阻力。回到当时的奥地利,普遍的发展往往会引起普遍矛盾,政治上为了缓解矛盾总会找一个替罪羊。于是渐渐地有d派把矛头默默指向犹太人群体,为了让那些不满意的小市民有了一个看得见的发泄目标,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对大土地主和封建财富占有者的仇恨转移出去。宗教矛盾在新思潮中也同样不可避免。

(9)、有一晚我在凡拉爱朗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他对于晚近雕塑艺术的退步,极表慨叹。我那时年少气盛,对于他的意见竭力反对。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与米开朗琪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潘赛阿像、巴尔扎克像,不能跟大理石的耐久力同传不朽吗?”

(10)、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作些解释,因此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有象我们这样命运多舛。

(11)、但是,我对这些并不抱怨,因为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会获得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自由,而且只有和一切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人,才不必有任何顾忌。所以,我希望我至少能满足任何一部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公正和不抱偏见。

(12)、有人说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都能用钱解决,但他们没告诉你剩下的百分之一需要更多的钱。

(13)、茨威格1939年逃亡到南美,1942年在南美自杀。他所生活的欧洲,经历了从和平安详到纳粹上台的巨大变化。这是《昨日的世界》的主题所在。

(14)、本书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收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14篇,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分钟、《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南极探险的磨难、西塞罗的振臂一呼,以及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15)、平行的两只眼睛,却不平等看人;长在左右两只耳朵,却总听一面之词;只有一张嘴,却总能说出两面话。

(16)、本文节选自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第五部分:《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17)、茨威格的少年时期无疑是更加激情澎湃的,他身处科技变革时代的文艺盛殿,而咖啡馆刚刚进入维也纳人的生活,任何人只要买一杯廉价咖啡就可以进去发高烧一般地分享观点。他总结道,在形成奥地利人的思想活力和国际视野方面,也许没有什么能比咖啡馆的贡献更大。当时的咖啡馆更像自由交流的Salon,由于信息渠道比较分散都愿意去分享,当今网络时代,可能更愿意互相点赞而不敢和人随意在咖啡馆交谈,即使是极力促成文化交流的membershipprogram里,大家也还是较为矜持的。茨威格回忆到当时每天坐在咖啡馆几小时参与讨论。有一段描写戳中了笑点,他说当大家在讨论尼采时,突然有个人带着做作的,高人一等的模样说“不过,关于自我主义的理念,克尔凯郭尔还是在他之上”,这句话会引起大家的不安,谁是克尔凯郭尔?怎么这个人知道我还没听说过呢。第二天便会冲向图书馆补知识。

(18)、茨威格喜欢结交各国文化名人,并从一些文化大师那里获得了友谊和教益。这篇文章回忆了他在年轻时与自己所景仰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会面,罗丹全心全意专注雕塑创作的情景,使他领悟到成功的秘诀。文章道理简单,语言平实,先后有序,首尾呼应,而又颇有波澜。前两段已经表明这位艺术大师给了茨威格一个极大的教训,对他以后的写作意义重大,但却没有直接描写进入雕刻室那动人的一幕,而是先对会见的缘由和作为“不必要的旁听者”的第一次会面进行了一番交代。茨威格不仅想突出大师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想对罗丹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刻画。

(19)、在这场战争中,茨威格经历了朋友穿上戎装奔赴战场,看见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变成冷冰冰的尸体。

(20)、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是在对我不利但又极具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这些回忆的。即,我是在战争期间,在客居异乡和缺乏任何能帮助我记忆的材料条件下来写这些回忆的。

4、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人们把少年的勇气当作叛逆,把成年人的懦弱当做顾全大局。

(2)、(他是富二代,他父亲垄断了奥地利的纺织业,但如他所说,父亲从不骄奢淫逸,而是谨小慎微,对他们教育也极为严格。他先毕业于高级文理学校并就此立志献身文学,然后去柏林读大学(三年自己看书写作,最后一年恶补)并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他家被政府抄了。大战爆发,四处流亡。)

(3)、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其实何尝不是在读自己。

(4)、思想的分享,得到的收获不止是两份,快乐的情感碰撞,滋养的不仅仅是这刻!

(5)、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6)、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7)、   在一战之前,在那样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是没有一个人相信战争会真正打起来的。他们几乎是怀着天真看待世界局势。

(8)、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象之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9)、——————————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

(10)、从自己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应该忘却的。唯有自己想要保存下来的事,才要求为他人而保存下来。所以,这里叙述和选择的,并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为他人而作的回忆,但这些回忆也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

(11)、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旧嫌太硬。对不起……”

(12)、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头子,往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13)、我是在维也纳长大的,它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历经各国的首都,然而在它沦为德国的一座省城以前,我却不得不象一个罪犯似的离开了它。我用我的母语所写的文学作品在那里被焚为灰烬,但正是在那个国家里,成百万的读者把我的书籍视为朋友—这样,我也就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都不过是作为一个陌路人,或者至多是作为一个宾客;即便在我心中选择作为自己故乡的欧洲,自从它在同室操戈的战争中第二次自取灭亡地把自己撕裂得支离破碎以后,也已经在我心中消失。

(1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5)、   茨威格说,他那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母亲会亲自将儿子送往战场,铁路工人会将兄弟通过他们修筑的铁路送向死亡……

(1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N2PymQKgl1BA0DTEr5Iw提取码:xdsa书名: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

(1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来源于网络)

(19)、虹影还是诗人?当然!不信,就来看看她的最新诗集《像风一样活》中的诗作

(20)、——————————演绎叙述完美无缺,语言表达出类拔萃,两者相辅相成,给人的印象是罕见的满足。

5、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书评

(1)、猪猪博士从茨威格的生平经历解析了是什么造就了茨威格,并感慨最了解女人的还是男人!从茨威格身上,他进一步阐释了何谓用生命铸就的“人道主义”;文学之于人的型塑意义,以及阅读文学乃至阅读本身的意义,希望能和书友一并努力,趣味阅读,严肃思考,乐于分享。

(2)、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战争的茨威格,追忆昨日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在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3)、“零号”小孩跟着这位旧绅士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如盗窃、谋杀、越狱等。他们共同见证了“贵族欧洲”世界的崩塌。

(4)、还没有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或许他也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所以微微笑着,举起膀子围住了我的肩头,两个人一同走出那房间去。

(5)、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东西著《篡改的命》:被顶替的人生,寻找灵魂的出口

(6)、这场战争粉碎了茨威格对世界的幻想,让他彻底看透了人性的丑陋与文明的脆弱。而在希特勒执政后,茨威格成为了纳粹的罪人,只能通过刚戳这样屈辱的印记来实现出行。

(7)、你左看像白痴,右看像傻子,上看像头猪,下看像头驴。

(8)、由于我脱离了所有的根源,甚至脱离了滋养这些根源的土地—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罕见的。我于一八八一年诞生在一个强大的帝国,即哈布斯堡皇朝的帝国,不过,在今天的地图上己找不到它:它已经不留痕迹地被抹掉了。

(9)、人们一边劝绝望的人活下去,一边让充满希望的人慢慢失望。

(10)、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背向外,仍旧恢复了初见时那魁梧的老人。

(11)、看他的出生年月,我不禁立刻同情起他来,1881-19用中国话来说,这是什么鬼生辰八字,该有多倒霉,才会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而且碰上人类有史以来最残忍最卑劣的两次世界大战!还是一个犹太人,还生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心--奥地利!这本书他1940年写完,两年后,最后的流亡地巴西自尽!

(12)、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13)、上海译文的编辑顾真表示,村上春树系列是该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销售冠军”,不过在今年书展上,他们主推的则是法国作家J.M.埃尔的福尔摩斯“同人小说”《福尔摩斯症候群》,以及由《生活》月刊编著的“中国文艺百人语”《珍物》,前者请来了作家自己与福尔摩斯迷展开多场互动,后者则有音乐人李宗盛亲自站台宣传,均受到了书展读者的热捧。此外还有全套引进的雷蒙德?6?钱德勒作品集,以及出书速度缓慢但在男性和中老年读者群中颇有受众的“译文纪实”系列非虚构作品,“(纪实系列)今年的新书是《慕尼黑的清真寺》和《东北游记》”,顾真说着把一本《慕尼黑的清真寺》递给我看,和该系列的其他书一样,封面采用的是纪实性的摄影照片,与其素来精美、简约的文学装帧大相径庭。我想,这也暗合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学奖的趋势。随着当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进程和因此产生的各种现实紧迫问题,作家对人类当下境遇的观察和体恤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倾向,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例如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斯维特拉那?6?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凭借对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的“苦难和勇气的复调书写”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4)、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5)、    茨威格擅长抒写心灵和情绪的激荡,被誉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人类群星闪耀时》描写历史长河中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14个瞬间,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 。        瞬间铸就永恒——14位时代英雄,决定历史的14个瞬间。

(16)、我满心的高兴。但第二天凡拉爱朗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17)、《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18)、小时候走夜路害怕遇见鬼,长大后走夜路害怕遇见人。

(19)、要真正做到“全民阅读”其实很难,但是“就好比上海书展,它借鉴了香港书展的模式,从展位到活动,都实现了对普通市民完全零门槛开放,这是我们在内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情形”,王玲这样说道。

(20)、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尝到了饥谨,第五代人遭到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况且,总有一些幸运的国家,幸运的几代人,根本什么都没有碰上。

(1)、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有着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收最丰裕的人类艺术文化果实,接触世界各地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世界主义者,他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和平进步的繁华丰富并为争取个人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而不断学习交游,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明倒退和人性堕落,饱尝人类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2)、不过,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见证为下一代人留下我们那个时代分崩离析的真实情况,哪怕是一星半点,也算是我们没有完全枉度一生。

(3)、人能幸福到什么程度还不太清楚,人能失望到什么程度却屡屡刷新。

(4)、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5)、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该何去何从?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族,他1881年出生于奥地利,那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鼎盛时期。“一年里发生的事胜于过去的几倍、几十倍,一项发明紧接着一项发明,一个发现紧接着一个发现;每个发明和发现都以飞快的速度变成人类共同的财富。”这样的情景对于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来说,就好像历史的翻版,用茨威格的话说,“这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7)、‍‍最近重温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上次读大概是三年前,当时读到些什么有些模糊,只记得读的时候心潮澎拜,为了重新找回内心的波澜,重新拿来翻阅。对于一个热爱怀旧的人来说,《昨日的世界》仅凭这个书名便能激起人无限的向往,倒也不是怀念过去的生活,只是迷恋“过去”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具有迷惑性。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人类因太依赖文字,“人”和“事物”的本质之间往往夹杂着一个由文字构建出来的概念,虽有借鉴之功效,但很难触碰事物的真相,甚至会起反作用,导致你追求一个本质上或许并不会感兴趣的东西。然而“本质”是什么?又要如何触碰?也许还是文字的陷阱让人觉得安全,至少有个范围和框架,可拿来揣摩。

(8)、况且,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仍然处在旧的结束和新的开始的转折之中。所以,我把我的生平回忆暂时在一个特定的日期告一段落,并不是完全没有意图的。因为一九三九年九月的那一天标志着造就和教育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的彻底结束。

(9)、于是,我也就势必成了一个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目击人类不可想象地倒退到以为早已被人忘却了的野蛮之中,这是一种有它自己纲领性的自觉情条的反对人性的野蛮,使我们在经过了若干世纪之后,重又见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见到了集中营、严刑拷打、大肆抢劫和对不设防城市的轰炸。

(10)、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在茨威格笔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说的纯洁无瑕的伟大圣女,也不是革命派攻击的下贱娼妇。而是“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别聪明,也不特别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没有从善的特别力量,也无作恶的坚强意志……一个不好不坏的女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

(11)、   但,依然不相信还会有战争。怎么会呢?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啊?怎么会呢?人怎么会坏到那种程度呢?

(12)、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这句话“Inspired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俨然这部电影与茨威格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3)、如果这是一本传记,那么这是我读到的最谦虚的传记。因为他没有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从追寻自由与艺术的角度,写出了沧桑巨变时代里自己求索的见闻。虽然他的人生带有悲剧色彩,但是,他结识的朋友,他游历的风景,他创作的成就,都让人不胜羡慕!粗略来数一数他交往过的朋友:施特劳斯、罗丹、高尔基、萧伯纳、维尔哈伦、乔伊斯、罗曼罗兰、佛洛依德、里尔克。。。。。。等等等等。不说了,我口水流到地上了。(而且,经他描述的人,无不跃然纸上,比如里尔克的波澜不惊与谨慎避世,高尔基农民工一样的朴实,罗曼罗兰的大无畏良心,罗丹雕塑时忘记客人的专心致志,以及去俄罗斯一趟就让我们永远记住的托尔斯泰乱葬岗一般寂静无闻的坟冢。)

(1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bbXuywJqr4pECy-metQcg提取码:2f36 书名: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

(15)、“电子书阅读越来越普及,作为出版商会不会感到担心?”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世纪文景和上海译文的两位负责人,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相似:不担心。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在策划图书时,都会考虑到纸质书和电子书两方面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虽然电子书的销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读者依然更偏好纸质书。可是也有很多人,如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曾预言纸质书会最终走向消亡,也不担心?“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顾真举出了黑胶唱片的例子,“黑胶唱片的音质是CD和流媒体播放无法比拟的,这是它能够回归的重要原因。书籍也一样,一些人可能会使用电子书阅读,但很多人表示他们更喜欢纸质书,因为阅读的‘质感’不同,并且作为书架上的收藏,可以随时翻阅。”王玲则表示,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质量,“只要有读者愿意读,哪怕这个受众群很少,我们也愿意去出。”

(16)、   茨威格的书写不仅仅是记录与挽歌,更是一种警醒,他为后来的人们复现了一座空中花园如何在战乱之中沦为废墟,还原了鼎盛的精神文明如何在政治强权中扭曲变形。

(17)、他还有一本《群山回唱》,没看过,应该也不错。

(18)、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欲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如何做法的。

(19)、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0)、弗洛伊德对于人际传播的看法产生了帕洛阿尔托学派,而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结合起来,建立了批判传播理论。

(1)、他随后反思道当他们这群年轻人还沉浸在自己的文学野心中时,地基已经动摇了。他们像古巴比伦的过往面对盛宴一样,无忧无虑地品尝艺术的佳肴,但却没有看到墙上火红的字符。这提醒着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时刻居安思危,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永远不要遗漏到社会任何一个角落的暗流涌动。

(2)、固然新书和新版书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新鲜感,但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也不示弱。顾真指着在壁柜上排放整齐的译文经典作品系列说,“其实我们的名著经典也一直很受学生d的欢迎。这些作品几乎自首版以来就没有做过改动,其版本、译者都依然是上世纪以来的风貌。”

(3)、——————————想把自己当作对手来下棋,就像想跳过自己的影子一样的不近情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