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典说说 >

99句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精选文案

导读 论语全文及译文和赏析 1、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译文:孔子说:“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下面人请教为可耻……。” (2)、人啊!高尚的品德修养助你挥洒人生。《诗》曰:"日就月将...

论语全文及译文和赏析

1、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译文:孔子说:“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下面人请教为可耻……。”

(2)、人啊!高尚的品德修养助你挥洒人生。《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也就是说:每天有所成就,每月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地学习,就会达到光明的境界。伟大其实是具体而平凡的,其事迹业绩更是琐碎的,是岁月的积累,并不总是突然地表现为惊天动地的事迹。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引用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正在人生路上拼博的人优为重要。

(3)、(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4)、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5)、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6)、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直到去世,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发愤求学,是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没有感觉的人,有时候连吃饭都忘了。一旦学问上有所收获,又会快乐的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蔡元培先生针对此评价说,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身不倦的学习,使孔子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总能达到一种新境界。

(7)、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9)、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10)、理译:TheDukeofShehaskedTsze-luaboutConfucius,andTsze-ludidnotanswerhim.TheMastersaid,“Whydidyounotsaytohim,—Heissimplyaman,whoinhiseagerpursuit(ofknowledge)forgetshisfood,whointhejoyofitsattainmentforgetshissorrows,andwhodoesnotperceivethatoldageiscomingon?”

(11)、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2)、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14)、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15)、孔子这样总结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人都变成了七十岁的老者,还能从心所欲,潇洒但不能“为老不尊”,还得守规矩。这样才能使不老的心真正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才不会停下来呀!

(16)、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17)、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18)、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19)、الرجلالنبيلعادلٌولايتحيِّز،والرجلالوضيعمتحيّزٌولايعدل.

(20)、《泰伯》第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

(1)、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2)、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3)、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4)、《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5)、《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闲聊,不说正经话,喜欢耍小聪明,很难有什么出息。”

(8)、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9)、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0)、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2)、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直到去世,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发愤求学,是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没有感觉的人,有时候连吃饭都忘了。一旦学问上有所收获,又会快乐的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蔡元培先生针对此评价说,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身不倦的学习,使孔子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总能达到一种新境界。

(13)、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原文)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5)、(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16)、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7)、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18)、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19)、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20)、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论语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1)、《泰伯》第六章: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4)、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夫子何哂由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6)、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7)、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和复习,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

(11)、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12)、虽然大部分年轻人失败了,但是,总有少部分年轻人取得成功,正是这数量不多的成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年轻人是社会前进的永恒动力,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每一个人都曾年轻过,不要错过自己干事创业的美好时光。

(13)、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5)、(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16)、注释:有:同“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19)、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20)、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论语全文解析及通俗翻译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2)、(الترجمة العربية:فراسالسواح،شويتشينغقوه)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5)、(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6)、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是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7)、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大意: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9)、梁冬对话林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全集(8集)

(10)、إذاحكمتَبقوةفضيلتكتغدومثلنجمالقطبالذييبقىثابتاًفيمكانهوكل النجومالأخرىتدورحوله.

(11)、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1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3)、《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14)、《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理译:TsaiYubeingasleepduringthedaytime,theMastersaid,“Rottenwoodcannotbecarved;awallofdirtyearthwillnotreceivethetrowel.ThisYu!—whatistheuseofmyreprovinghim?”TheMastersaid,“Atfirst,mywaywithmenwastoheartheirwords,andgivethemcreditfortheirconduct.Nowmywayistoheartheirwords,andlookattheirconduct.ItisfromYuthatIhavelearnedtomakethischange.”

(17)、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8)、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

(1)、(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6)、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7)、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9)、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无同他一样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

(13)、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4)、(39)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6)、(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17)、《泰伯》第四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8)、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19)、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就必然有眼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